参加少代会的感言50字(汇总4篇)

时间:2023-12-29 11:44:41 作者:admin

参加少代会的感言50字 第1篇

当下,为了尽可能满足企业客户商品推销的需求,广告策划者不得不随时接单、下料、赶制、播映,各种类型的广告策划制作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大面积、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给受众的整体感觉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名人代言广告长期占据视频广告的大部分空间。利用名人效应当然不失为一种创意,但久而久之,受众能记住的往往是数不胜数的明星脸谱,忘却了其代言的商品。明星崇拜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新术语,它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是现代大众传媒的衍生物。我国的追星潮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追星族大多属于大、中学生年龄段。笔者曾在某个中学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全班57名学生,其中20%的学生坦承认识影视娱乐明星的途径是电影,30%的学生是观看电视剧和娱乐节目,50%的学生是观看视频广告。9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明星的体型、高矮胖瘦乃至发型、服饰,但当问及这些明星各自所代言的商品时,其差不多全都以摇头作答。当某个感兴趣的电视连续剧播完一集,商品代言的明星开始登场时,观众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对广告的轻声诅咒,第二反应是按键换台,待到广告中止重返原先的频道。这种现象恰好证明了广告的设计者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脱离了广告艺术的原初价值,仅仅着眼于它的商品属性。从艺术分野来看,视频广告属于美术的一种。明星代言商品的行为并非艺术行为,而纯属商业行为。作为艺术品本身的广告缺失艺术性,谈何审美?正如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所言,不是“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是书本身就是“颜如玉”。①简言之,这可以归于视频广告本身的审美缺位。

二、视频广告审美缺位的原因初探

审美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社会、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广告艺术的第一属性无疑是审美属性。我们看一株蒲公英,会激发温馨、柔软、安适的感觉,因为蒲公英是美的、柔软的、闲适的。我们观赏某个明星的艺术表演,无论视觉还是听觉,都能感觉到其肢体形态的美和歌声的美。但是,明星代言的某个商品绝不会同样闪烁出艺术的光芒。从源头探寻,青少年对明星和时髦的追逐似乎可以划归审美中反传统的后现代主义取向,因为每一个时期,青少年的审美取向总会受到特定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总是和异端、多元性、散漫性、反叛、倒错、变形、反创造、分解、消解中心、移置、差异、分裂、消隐、消解定义、非神话化、零散性、反正统化、反讽、断裂等词语联系在一起。”②进入21世纪以来,在消遣、享乐至上的心理驱动下,一些青少年的审美出现了低俗化取向,或者说审美的消遣性取向。由此,审美的单向度、直观化取向也同样影响广告设计者本身。互联网信息的瞬间性和易逝性助长了社会的浮躁氛围,使视觉符号逐渐取代语言占据了文化的主流地位,导致人们在审美上也越来越追求单向度和直观化的形态。在社会转型期,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不可否认,电影、电视、摄影、动漫、广告等属于最受青少年关注的文化形式。这种不求深入思考、只求感官刺激的需求能满足人特殊的感官享受的审美欲望,使青少年的审美形态停留在“悦目”的层次,而放弃了对“赏心”的高层次追求,以及对时间过程和意义深度的探寻。也可以说,当下的广告设计者本身就属于这一代人,正如有学者所言,新兴传媒本身就是属于青少年一代。

三、审美阈值的调试及视频广告设计几例新变

参加少代会的感言50字 第2篇

一、对网络语言的认识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界面、鼠标、宽带、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黑客、虚拟空间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交流(如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BBS、BLOG、ICQ、MSN等)中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语言形式,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如青蛙、美眉、==、OUT、886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本文只讨论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们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创造的网络用语。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1.兼容性

多元文化交汇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开放性的特点赋予网络语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性质,它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表达方式于一身,形成了“三明治+泡菜”式的语言风格,其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网络语言里出现了大量汉字、汉语拼音、英语、数字、符号、方言等混杂使用的情况。如“5555,7456,TMD,半天都找不到一个MM聊聊,郁闷ing,:(”,短短一句话,竟出现了汉字、数字谐音、汉语拼音缩略、英语正在进行时、象形符号等多种表达方式。

2.不稳定性

网上交流以青少年为主体,注意的不稳定性和丰富的无意想象使他们不断地创造新词,在网络上,每时都有新的网络语言诞生。但这些新出生的网络语言能否为其他的网民接受,能否生存和流传下来,就不得而知了。那些没有为其他网民接受的网络语言,只能在网上昙花一现,便寿终正寝。创造的随机性和非规范性导致网络语言极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得这一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3.简约性

人们利用网络交际时,总是希望在速度上能尽量接近口语交际。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减少对话的延迟脱节,许多网民便使用了简化的网络语言,体现在数字谐音、缩略语、字母的使用方面。比如用“9494”表示“就是就是”,“520”表示“我爱你”,用“886”表示“再见了”,不仅方便而且快捷。再如“E我”,意思是“给我发电子邮件”。为了省时省力,网民见面不会采用这样的问法:“请问您现在在哪儿啊?”而代之以“那”,甚至连“?”都省略了,而“thankyou”在网络上则成了“(三)Q”。在网上,语言的简短明快代替了冗长晦涩,用词简单成为造句的基本规则。

4.形象性

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如“大虾”表示资深网虫或乐于助人者,因为长期坐在电脑前,腰弯如虾而得名;“菌男”、“霉女”、“青蛙”、“恐龙”是形容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些词摹形状态有颇浓的讽刺意味;“很S”形容的是说话拐弯抹角,形象生动。另外,五花八门的象形符号也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生动性,如“:O”表示恍然大悟“,:D”表示大笑,“@>>-->-”表示一朵漂亮的玫瑰,“Zzzz⋯⋯,”表示等待得睡着了。这些符号摹形状态、形神兼备,使网络语言呈现出形象直观的特点。

5.非规范性

自由随意是网络语言另一突出特点,为了达到快速交流的目的,网络语言大量使用了缩略词语、缩写字母,或以数字、符号和图形替代,甚至用错字、别字表达意思。从汉语言的规范表达方式来看,这些汉字、英文、数字、符号、图形混在一起使用,还有类似方言、别字白字和病句的使用,使得网络语言变得非语法化。如“寒ing,泥素芥末286,泥太out,偶稀饭滴淫8素酱紫滴!”这段话翻译过来是“天啊,你是这么老土,你太外行了,我喜欢的人不是这样子的!”,“大虾,泥好油墨,粉S,偶倒”的意思是“大侠(高手),你好幽默,(说话)很会拐弯抹角,我笑倒了”。网络自由自在的氛围和青少年自由随意的心态造成了生造别字和语法杂糅的大行其道。但很多网民因其简单、时尚、诙谐和随意而纷纷认同,使该类语言在网络中得以推广流行。

二、网络语言的心理归因

笔者认为,输入障碍、开放性、虚拟性等网络特点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等社会思潮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原因,而青少年发展进程中固有的特质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心理原因。只有当青少年群体用他们特定发展阶段固有的特质反思社会文化并面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时候,网络语言才得以产生。

“青少年特质”这一概念是Copeland于1974年提出的,指的是青少年对发展压力的反应所导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异性。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正在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在这一过渡阶段他们会面对许多来自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如何解决好由这些需求引发的心理压力是青少年在这一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海文赫斯特1951年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青少年发展任务表,该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他们所面临的压力。这些发展任务包括:接受个体的生理和性别角色;建立起与异性和同性的新的同伴关系;从情感上独立于父母;获得经济独立的保证;选择职业并为其做准备;发展合格公民所需要的智力技能和概念;获得社会公认的责任行为模式;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准备;建立与个体环境相和谐的价值观。根据青少年的发展任务反映出的心理需求,我们可以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做如下心理归因:

1.自我意识

从心理归因分析,笔者认为,自我意识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随着身心成长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对自己和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的高涨时期,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表现为强烈地卷入自我甚至自我中心。他们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他们有异常强烈的被人关注的需求,这种需求以至于使他们相信:别人的目光和思想总会集中在自己身上,因此他们长时间在镜子前留连,每一颗青春痘,每天的发型,每一件衣服,都如此重要。当网络的交流环境剥离了现实交往的这些物质外壳的时候,他们便在网络交流的唯一工具网络语言上进行个性化创造,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昭示自我的存在,满足自我意识高涨的需求。网络语言内容和形式上标新立异、直观形象、自由叛逆、委婉含蓄、幽默诙谐等特点无一不是青少年高涨的自我意识在网络交际中的表现。

2.性意识

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和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影响青少年时期行为最重要的原因。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性能量)是人行为的源动力。伴随着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并迅速发展。他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变得关注外表和穿着,热衷打扮,在虚拟的网络交际中,他们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从性心理的角度对青少年的这些行为进行归因,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想通过自己与众不同的表现,达到引起异性注意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并不一定是青少年自己所清晰意识到的。

3.丰富的想象

由于神经系统的调控功能尚不完善,青少年体验到的冲动和情感往往比其他年龄段丰富和强烈,对立的情绪反应可能会突然甚至几乎同时发生,情感变化很快,也很强烈。青少年时期丰富的想象正是源于这种丰富而强烈的情感体验,他们通过想象控制冲动,也给自己带来某种程度的满足。再加上青少年时间自我意识的高涨所特有的叛逆心理,使这一时期的想象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创造性特点。网络语言的兼容性、形象性、创造的随机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是网络交际中青少年网民丰富想象的体现。

4.从众心理

参加少代会的感言50字 第3篇

关键词:方言音乐;地域化风格;电视剧;《平凡的世界》

一、提升观众认同感的方言使用

1.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方言在影视剧中的使用已经持续了较长时间,自20世纪60年代的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开始,我国涌现出了大量方言影视剧,其中包括《高兴》《催事班的故事》以及《幸福耙耳朵》。随着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大量使用,我国的影视作用语言风格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尽量接近于原著,将故事准确定位于陕北地区的山村,其中人物的实际对话则是以方言为主。使用方言,对影片产生了极大影响。其实在电视剧中大量使用方言是导演忠诚于原著小说的一种尝试。本部电视剧的故事发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主要展现陕北农村地区的面貌变化。在人物设置过程中主要选择分布最为广泛的农民阶层,大量方言的使用也使人物塑造更加接近于原著。在电视剧中,村支书田福堂和孙少安两人说着地道的陕北方言,辅以背后的黄土坡和烂窑洞,实现了剧中人物和周围环境的完美结合,更将陕北人民的善良和艰辛生活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1]。每每在电视剧中出现孙少安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捶你”镜头的时候,完美展现了陕北大男子主义性格中的蛮横,而对陕北农民的孙少安来说,陕北方言能够对自己的身份形成确认,更是自己的典型标签。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在初中毕业之后便回到家中种地干活,并且18岁时便当上了生产队长,而孙少安地道的陕西方言更像是农民身份在自己的身体上形成的深深烙印。本部影片中,不但有陕北方言,还囊括了河南话和陕西关中方言。当孙少平到铜城大牙湾煤矿打工时,他的师傅王世才及家人来自于河南,在实际对话中涉及的河南方言完美展示了人物形象。纯正的河南话将王世才一家人的热情和质朴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电视剧中大量使用方言更加真实地还原了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使观众的印象更加深刻。2.对地域文化的广泛传播。本部电视剧选材自陕西籍作家路遥的同名小说《平凡的世界》,在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中为了充分还原原著的整体韵味,对于剧中故事情节的处理则有超过95%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关系处理都和原著相同,其中剧中方言的大量使用也是忠于原著的重要体现。当剧中出现双水村的闲话中心村民拉家常时,大家脱口而出的方言能够使观众感受到浓郁的陕北文化氛围。方言在电视剧中被大量使用,方言也给予了影片更加真实的文化环境,该种真实性能够给予观众极大的心理文化认同感,对具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更为独特的文化认同感受。另外,剧中的大量方言对于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并没有形成阻碍作用,反而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于当地文化了解的好奇心理。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方言能够充分反映出人民的创造能力。3.电视剧中存在的方言问题。对于本部电视剧来说,方言不但是其亮点,更是其被吐槽的地方,而该剧人物对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方言纯正性较差,而且杂乱不堪。在实际表现过程中,为了能使更多观众明白对白,对于陕北话和关中话都进行了陕普处理,该种处理方式使陕西当地观众对电视剧提出了大量质疑。剧中在城市中工作和上学的人物说着不够纯正的方言,而生活在农村的老太太却说着标准的普通话,该种语言安排的差异和不协调使电视剧形成了较大缺陷。另外,字幕组在细节处理时对方言的把握存在较多问题,使观众在理解陕北文化时产生了极大偏差。电视剧第44集中,矿区副区长雷汉义在下矿时说道:“一沟子”,字幕组却打成了“一肚子”。在同一集中,雷汉义在开会时说道:“我那绸缎美着呢”。此处被音译的“我”在陕西关中方言中代表的是“那”。另外,第49集中,孙少安的父亲孙玉厚说道:“你欠下一沟子的债没有还。”此处的“沟子”代表的是“屁股”的意思。在上述等多种细节处理上存在较多问题,使观众对陕西文化在理解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偏差。更有观众提出,剧中对于对白的处理方式不如全部采取普通话,从而避免出现对原著的不尊敬。

二、令人感动的电视主题音乐

1.对于剧情发展的帮助作用。电视剧中的背景音乐应用不但能够充分展现出剧中人物的情感特色,更能够充分展现出剧中存在的艺术魅力。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极具陕北韵味的音乐《神仙挡不住人想人》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感动,而该首歌曲的形成充分融合了其他的陕北民歌,在歌曲展示过程中配以西洋乐器管弦乐,最终将抒情和大气的格调充分展示在观众面前。在剧中一旦出现润叶和少安相爱但不能在一起的画面时,便会响起该首背景音乐,从而充分展现两人心中存留的辛酸和委屈。歌词写道:“山挡不住,树挡不住,神仙也挡不住人想人”,这种质朴的歌词背后其实是两人之间存留的那种难以割舍的爱情。而当两人之后有了各自的家庭,再见面时已经物是人非,此刻背景音乐再次响起,歌词写道“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的描述更加深刻展现出了两人的无奈。剧中,音乐对剧情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更从侧面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描述,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发展也带有淡淡的忧伤之情。2.对于剧情感染力的提升。作为人类表达自我感情的重要方式,音乐能够传达出大量无法用语言所展现的情感。观众在音乐氛围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剧中的另外一对情侣,田晓霞和孙少平两人之间的感情在不断发展,观众也极为希望两人最终能够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田晓霞在采访中的牺牲使孙少平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心痛之感。音乐与孙少平失去心爱之人的内心感受相互烘托,对于观众理解剧中的人物内心变化大有帮助。即将剧终时,孙少安的妻子贺秀莲躺在手推车上,而少安的弟弟妹妹都认为嫂子已经断气,此时的音乐响起,画面回放少安和秀莲从相识到后来的结婚、拼搏,以及最终获得了自己期待的生活,这一幕幕画面和音乐交织在一起,观众的感情也跟随音乐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或喜或悲。3.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播。剧中,主题音乐的创作来自于陕北民歌《兰花花》和《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从而将独具特色的陕北民歌呈现在观众面前。该种音乐风格不断准确贴合电视剧的主题思想,更将陕北地区特有的音乐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实现了传统音乐的广泛传播。就《平凡的世界》所具有的影响力来说,极为庞大的小说迷群体,随着电视剧的播出,收视群体将会进一步扩大,陕北民歌的传播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2]。随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播出,我国的电视审美呈现出中国独有的审美特色,以农村为主题的电影不但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更能产生唤醒人们灵魂的正能量。倘若在电视剧中大量使用方言,则必须保证方言使用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对观众形成吸引力,最终成为经典电视剧。电视剧中涉及的民族化音乐和故事情节发展能形成较好的配合,使观众更加准确地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变化。电视剧通过贴近于原著的表现方式使观众了解到其中的语言特色,而只有将文化归纳于世界,才会使其更加合理地传承下去。

三、结语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大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影视作品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不但要求影片具有较高质量的故事情节安排和画面效果,更要求有令人满意的电影配乐。通常来说,只有在影片中融入完美的背景音乐才能够获得最好的效果。影片中音乐的应用对影片的故事情节发展形成了极好的烘托作用,为影片添加了更多吸引观众的因素。随着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大量使用,影视作品实际展示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观众获得了更好的观影效果。另外影视作品音乐对我国的影视业发展形成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生活。

参考文献:

参加少代会的感言50字 第4篇

国际学术界对双语尚未形成定论并有争议,但基本都认同双语划分成狭义与广义两种类型。从狭义的层面上来说,双语就是居民比较熟练地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说,双语就是国民熟练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同样可以说,是他们熟练地使用某种地域性语言以及标准的官方语言。双语现象即同一种语言集体中两种语言共存的现象。双语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同民族的交流与接触不断增多,人口流动频繁,特别是经济合作和文化交往使讲不同语言的人聚集到一起而引起语言的相互渗透。双语现象或多语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因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由多种民族组成,这些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不仅使用自己本族的语言,同时也使用国家的标准语(戴庆厦,2013)。本文中的“双语”是指既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又兼用国家通用语。双语现象包括众多类型。社会双语现象,通常指某一国家或地区使用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而在它的某些地方,居民只使用一种语言;个体双语现象,指个体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接受性双语现象,指可以理解第二语言,但并不一定会使用它进行表达的语言现象;产出性双语现象,指语言的使用者不仅能理解两种语言,还能使用第二语言。主要双语现象,指有些语言是自然习得的,未经过学校正规的语言教育;次要双语现象,指语言是通过系统语言教育获得的。中国就是一个包含许多民族的国家,从古代开始,这片土地上就使用着很多种各式各样的语言,有研究者考证,双语现象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从双语制角度来看,我国是典型的地区双语制国家,因为官方语言和国家通用语是汉语普通话,但汉语却不是少数民族的母语,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必然就会出现本民族语和汉语共同使用的双语情况。建立新中国以后,国家宪法提出,所有少数民族都能够使用自己本族的语言,此外也倡导并推广国家通用语———汉语普通话,这就使得兼用本民族语和汉语普通话或汉语地方话的双语现象迅速发展,这对提升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更加迅猛,民族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语言文化逐步深入,双语共同使用情况在社会生活中的广度、深度以及作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为强大。

2推行双语的必要性、优越性和重要性

推行双语的必要性

一方面,在我国这样包含很多民族的国家中,所有少数民族的独有语言都是客观现实,是民族历史长期发展形成的,是构成少数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各少数民族群体十分热爱自己的母语,都有维护自己母语、捍卫母语使用权利的与生俱来的感情。尽管有的民族人口极少,其母语的功能严重受限,语言活力急剧下降,正处于濒危或走向衰亡的边缘,但这些少数民族群体依然对自己的母语感情深厚,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语言从此走向衰亡,这是一种固有的内在的语言感情。另一方面,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里,少数民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还兼用国家通用语———汉语普通话。少数民族如果不兼用通用语,就无法与外族沟通交流,无法参与经济建设,民族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正因为如此,目前各少数民族群体都有着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自觉的普遍要求,而且这种要求的呼声越来越高。结合以上两方面的客观事实可以看出,在我国推行双语是有着客观依据的,是有助于民族团结发展,适应民族全体成员共同意愿的,因而也是必要的。

推行双语的优越性

无数事实与人类语言技能分析证明,双语是适应人类自然天性与社会需求的一种现象。人类大脑的自然天性让人可以同时具备很多种语言的学习与使用能力。从古代开始,人们就为了拓宽交际领域,在多民族多语言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发挥着这个天生的能力。在当今科学技术的推动之下,差异化文化与语言之间的碰撞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广泛且深入,全球化发展进程也持续加快。在这种发展形势之下,地域通用性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更强大的作用,这让双语技能在人类交流活动中日益重要,获取双语技能已然成了发展与进步的必经之路,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语言使用的未来发展方向。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好比多了一只看到更广泛世界的眼睛,也好比走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就能扩大交流的范围,就能更加便利地学到新知识和新文明成果。正如2008年,Emerson所说的,语言掌握的越多就意味着朋友越多,就意味着艺术与贸易越多,就意味着人的价值就会提升很多。法国有句格言说的好,懂得两种语言的人相当于两个人。虽然越来越多的族群需要使用国际通用语、地区或国家通用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要放弃自己的母语。在通过通用语投入到经济发展、文化交融的时展洪流中的同时,还需要保护和留存具有族群特色的语言文化,保存历史积淀形成的经验与记忆,构造包含特色民族文化的知识框架。本族语是少数民族族群整体和个体的宝贵财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绝不应该丢弃和遗忘的瑰宝。如果本族语消亡,那么它所承载的传统知识、文化、习俗等一切表明本民族身份和特性的东西都一去不复返,这将会是人类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推行双语是既能够开阔眼界、吸纳先进科技进而寻求共同发展,也可以维持并继承民族特色的传统语言文化的两全之策。

推行双语的重要性

语言和语言的区别并不在于构造系统方面,所有语言都是能够适应社会现实的独立系统。当然,不同语言之间是有生命力旺盛和衰弱之分以及使用功能的区分的,同时每种语言的政治地位与官方维护力度也有所不同。作为通用语的汉语文在中国是应用性最强、最利于提高发展潜力的语言,各民族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现代化进程中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取、经济建设的参与和投入等无一例外都离不开汉语这一通用语。因此,少数民族在留存自己母语的同时加强国家通用语的学习是符合现实需要的。首先,国家通用语的学习是提升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表现。在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汉语文已成了我国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经济领域、传媒领域、服务领域、信息领域的唯一指定标准。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文的诉求或希望持续提升,他们习得汉语的同时也将汉语使用推入了更加规范、更加标准的地位,是强化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的过程,是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周珊,2012:131-132)。其次,国家通用语的学习和掌握是少数民族群体参加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具有维持族群传统文化和地域交流的社会功能,但是一旦少数民族成员成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时,就必然会选择国家通用语。再次,国家通用语是少数民族群体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现代信息交换的重要工具。我国颁布的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出版书籍、学校、传媒方式、信息产品等都应当使用通用的语言文字。所以,少数民族成员唯有学习并掌握通用语言才可以获得大量社会资源,进而学习掌握现代科技,更快地进行现代信息交换。最后,国家通用语是各民族之间沟通和交往的纽带。国家通用语的普及是各民族交往的联络纽带,也是现代社会中协调人际行为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国家通用语的学习和掌握并不是要以牺牲本族语为代价的。双语和本族语言的保留并非处于对立状态,它并不是让本族语言逐步走向衰弱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在全社会尤其是多数人群体中普及和增强双语观念,提高他们对双语现象的正确认识,这对少数民族群体在双语状态下维护和留存本族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多数人群体的语言观念与濒危语言的生态环境有着微妙的关系:经历了很长时间形成的主流文化的多数成员的族群,已然习惯了其他族群成员学习其语言但他们并不用接触其他族群的语言这种思维,因而他们常常无意识间忽略了双语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其对其它民族语言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同时他们也不会在乎其它民族语言的消亡问题,无法体会语言族群处在强势语言包围中的弱势遭遇,甚至部分强势语言族群还会以言语增强弱势语言族群的语言压力。相反,若是双语现象能够成为一种更加普遍的现象,那么少数成员的族群就不会轻易在语言选择上被迫丢弃自己本族的语言;同时,若是语言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族群,其成员可以掌握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少数成员的族群的语言,让语言达到一个平衡发展的状态,所有语言都能经常在各个场合中使用,那么语言就不会轻易陷入濒危的境地。

3推行双语要树立的正确观念———和谐发展

基于我国少数民族兼用母语和汉语这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基础,戴庆厦(2013)提出解决国内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绝佳方式是共同发展,也就是不仅要大力维护其本族语言的延续,同时也要给他们提供更加广泛的机会接触汉语这种通用语言,一定要让其本族语言与通用语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形成互补,共同繁荣。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双语理念,正确认识少数民族语言活力和语言功能的变化以及安排好母语与通用语的和谐关系。

坚持科学的双语理念

双语理念是对待民族语与通用语的基础性观点与手段,是民族理念以及语言理念的关键成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统一国家,双语现象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的双语问题,形成正确的双语理念对发展少数民族、促进多民族团结、推动国家稳步发展十分关键。正确的双语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始终遵循双语之间的平等。各少数民族语言,不管使用成员数目与使用功能怎样,都应当具备和普通话相同的语言地位,都应当受到足够的语言尊重。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如果由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成员较少、使用领域较小,就忽略其存在价值,任由其逐渐消亡,就会威胁到我国的语言生态环境。至于通用语,少数民族已理解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也应该充分尊重他们学习通用语的愿望和要求。另外,不能把族群语言只是当成汉语学习的辅助手段,虽然很多时候,进行汉语教学都将少数民族语言视为辅工具,但这并不是保护少数民族母语的唯一目的。除此之外,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还有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满足少数民族的感情需求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等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语言生机与语言使用功能的改变

语言生机是动态化成长过程,所有语言使用领域与功能都在持续改变着。在同一个社会里的不同语言由于客观存在的差异,在语言活力、使用功能、使用范围等方面必然会出现相互排斥和竞争的局面。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当今时代,在这样的竞争当中,那些使用人口较少、使用范围受限的弱势语言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随之而来的是语言功能不断衰退,语言活力急剧下降,有的甚至走到了濒危和消亡的边缘。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客观事实。但这个客观事实并不意味着人们对此束手无策,更不代表着可以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仍然以自己的母语为日常交际工具,并且他们对自己的母语感情深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少数民族母语既是本民族的标志性特征,同时也是推动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性辅助工具。因此,不能任由少数民族语言自然消亡,而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和抢救它们,应该帮助少数民族群体使用和发展自己的母语。

科学安排好母语与通用语的关系

所有语言都有特定的使用功能以及一定范围的使用领域。各语言之间使用功能必然会有强弱的区别,使用领域的大小也不尽相同,然而任何语言的作用都是其它语言难以取代的。少数民族母语和通用语各自具备不同的作用与功能,在各不相同的使用领域与范围内,能够发挥其本身的优势。少数民族母语在族群成员家庭或成员内部,能够传递独特的情感,发挥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是族群文化背景的独有标志;在部分传统领域内,例如民间艺术、地方文化、传统仪式等,族群语言的使用包含丰富且独特的语言内涵和历史传承,尤其是缺乏文字记载的族群语言,口语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其族群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族群语言的留存让那些适应自然环境的生产与生活经验顺利传承下来,特有的文化历史与传统特征也能够继续弘扬下去,上述功能是其它语言无法替代的。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广泛交融,社会不断开放的进程中,通用语言能够让少数民族族群拓宽视线,强化和外界的交流沟通,便于吸纳先进科技,从而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途径,这也是任何一种其他语言无法取代的功能。由此可见,少数民族母语与通用语是功能互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关系。

4结束语